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艺术工程系
| 艺术工程系
艺术工程系
首页 > 主页 > 学生风采 >

长艺“金生”|石天娜:静水流深的笃行,把卓越刻进晨光,把辽阔写进步履

作者:艺术工程系 时间:2025-07-31 来源:本站原创

弦歌不辍,芳华待灼。来自河北石家庄的石天娜,带着北方姑娘特有的爽朗,也在江南丝线的柔韧里找到归宿。她的故事,不止于奖项与活动的罗列,更藏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对创新传播的渴求,以及一颗扎根文化土壤的赤诚之心。

image.png

石天娜、女、共青团员、河北石家庄人,艺术工程系2023 级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学子,艺术工程系学生会副主席,在校期间获“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荣誉。2025年参与湖北省第四届民间工艺技能大赛-刺绣项目获省级优胜奖。作品多次参加大学生国内外艺术设计比赛,致力于将传统刺绣与现代设计融合,做有温度的新时代传承者。

初遇绣艺:从 “笨拙模仿” 到 “指尖生花”的蜕变

对石天娜而言,刺绣却是终于执着的修行。初入校园时,面对刺绣不同的立体层次,这位北方姑娘曾因手指不够灵活、对色彩敏感度不足而屡屡受挫。但 “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力量”的信念,让她在实训室度过了无数个深夜。她将老师的示范视频放慢 5倍反复观看,用废布练习上千次,为了理解传统纹样的文化寓意,她泡在图书馆翻阅《中国刺绣史》《纹样大全》,将 “缠枝莲”“卷草纹” 的吉祥寓意、“云纹”“回纹”的流动美感融入各样的设计草图。正是这份 “较真”,让她从最初的“笨拙模仿”逐渐练就“指尖生花”的本领,在一针一线的锤炼中夯实专业根基,只为让自己在刺绣之路上步履愈发坚定。

深耕非遗:让传统技艺 “活” 在当代的探索

石天娜看来,非遗传承不应是 “博物馆里的标本”,而要 “活” 在当下生活中。这种理念,贯穿在她组织或参与的每一场非遗活动中。

主持 “三个一流” 系列活动时,她敏锐地发现年轻群体对非遗的认知多停留在 “古老”“复杂”的印象里。为此,无论是聚焦《漆艺技法》的讲解大赛、非遗技艺短视频制作大赛,还是书写大赛,她都以单元引导、趣味解说的方式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不断探索非遗的多元呈现形式。

在“非遗赋能,潮其长艺”非遗节中,更是大胆突破 —— 邀请漆艺、剪纸专业同学跨界合作,用刺绣纹样装饰漆艺小盒,将剪纸图案转化为刺绣底稿,打造出 “非遗联名款” 文创。活动现场解说时既讲 “凤鸟纹” 的历史渊源,也聊如何搭配现代服饰,让观众直观感受到 “传统与潮流的碰撞”。正如她在总结中所说:“非遗不是过去式,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

赛场锋芒:用创新设计对话世界的勇气

专业竞赛的平台,是石天娜检验传统与创新融合成效的试金石。她的获奖作品,均带有鲜明的“非遗基因”与“当代视角”。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与灵活的创新思维,她在多项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在第四届全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中荣获优胜奖,获得 THE 7TH EPACC 铜奖、第五届当代香港设计奖铜奖,还在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她以自身的设计语言,向当代大学生讲述中国非遗的故事,使更多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价值。 

以行践知:让非遗精神融入成长的每一步

石天娜的“忙碌”总是带着明确的方向。作为学生会副主席,她将组织活动的经验转化为专业优势——策划非遗节时练就的“全局思维”,使她在团队合作的设计项目中总能协调各方;解说活动时锻炼的“表达力”,让她在竞赛答辩中能清晰阐释作品理念。而这些能力,又反哺到她投身社会的志愿工作中,她同样带着“非遗传播者”的自觉。她与孩子们一同绘制雷锋手抄报,用画笔勾勒出雷锋的伟岸形象;给小朋友讲述雷锋故事,告诉他们:“雷锋叔叔的精神,就像这刺绣的线,看似细微,却能编织出温暖的世界。”她还教孩子们用简单的“平针绣”绣制小红花,告诉他们“这是爷爷奶奶小时候就会的手艺”。

逐梦前路:让汉绣之美走向更远的地方

谈及未来,石天娜的规划清晰而坚定:一方面,她计划深入湖北荆州的老艺人工作室,系统学习更丰富的刺绣技艺,整理成图文教程;另一方面,她期望筹备 “非遗校园合伙人” 项目,想联合不同专业同学,开发刺绣元素的服饰、家居用品,让非遗从 “艺术品” 变成 “日用品”。“刺绣教会我的,不仅是针法,更是一种慢下来的定力 —— 一针一线,看似重复,实则每一步都在靠近完美。”石天娜说,她想做的,就是带着这份定力,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美,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继续生长。

<< 上一篇:学院组织多个志愿团联合开展了暑期三下乡活动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