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2024 届毕业生中,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的胡雨昕以一套大漆甲胄与刀剑刀拵作品惊艳毕业展。如今,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学子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中仍闪闪发光,将千年漆艺融入现代设计,而她与大漆的故事,始于一场充满未知的探索。
胡雨昕,女,湖北省宜城市人,2021级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学子。在校期间,她系统学习了传统工艺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之道,凭借在校积累的精湛技艺与创新设计思维,毕业后,胡雨昕顺利入职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担任大漆工艺装饰设计师一职。
“大学前我从未听说过漆器。” 回忆起入行初衷,胡雨昕坦言,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向往让她选择了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第一堂专业课上,老师展示的温润漆器与散发着刺鼻臭味的生漆原料形成强烈反差,“很难想象璀璨如钻石火彩的工艺品,竟源于这碗其貌不扬的生漆。”
入门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大漆 “脾气古怪”:温度、湿度稍有偏差便无法固化,刷漆厚度控制不当就会起皱透色。胡雨昕制作的第一个漆手镯,因心急刷漆过厚,漆面皱如老人皮肤,不得不全部磨掉重来。更具考验的是生理挑战 ——99% 的人会对生漆过敏,她的手背曾布满红肿疙瘩,触碰热水便刺痛难忍。但这种 “美丽的代价” 并未击退她,反而让她在打磨漆器时触摸到 “时间的重量”,愈挫愈勇。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搭建的非遗传承平台,为胡雨昕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大一学年,专业课程李佳明、段伟两位老师在授课中教导同学们 “漆是有生命的,要学会和它对话” ,这句简短的话成为她创作的核心理念。“老师们倾囊相授髹饰技法,鼓励我将蛋壳、螺钿、金箔等材料融入传统工艺。” 胡雨昕说,老师们不仅传授嵌螺钿、贴金箔等传统技艺,更引导她在失败中积累经验——蛋壳贴歪就调整角度,金箔贴破就研究纹理走向,螺钿脱落就改进粘合工艺。
学院依托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实践资源。胡雨昕常常泡在实训室,从清晨到深夜,放假也坚持髹漆打磨。“学校的设备支持和材料供给,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创作。” 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她逐渐掌握了大漆的 “脾气”,更在古籍技法研究中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点。
大二时,胡雨昕向导师提出大胆构想:用大漆制作武器与甲胄。“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导师们全力支持我‘把想法融入漆艺’。”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她将生活费大部分投入材料采购,指尖常年沾染漆色,胳膊因反复过敏肿胀,却乐此不疲地钻研漆艺与金属造型的结合。毕业展上,四把刀拵与整套甲胄被摆放在展厅 C 位,其精湛工艺与创新设计吸引了行业关注,最终助力她成功入职谭木匠。
在校期间,胡雨昕的《凤鸟纹脱胎食盘》荣获 2023 第三届荆州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评委评价其作品 “在传统凤鸟纹中注入现代审美,展现了非遗技艺的当代生命力”。如今作为职业设计师,她仍感念母校的培养:“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让我明白,匠心不仅是手艺的打磨,更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
从对漆艺一无所知的懵懂萌新,到在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非遗传承 + 现代设计”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下系统学习髹饰技艺、设计理念,胡雨昕完成了华丽蜕变。如今入职谭木匠工作室的她,不仅能熟练运用传统漆艺技法如描金、戗金、螺钿镶嵌,还擅长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她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构思漆器作品的造型与纹样,亲手打磨每一件漆器的胎体,调配独特的漆色,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感的梳具、首饰盒等漆器作品,用匠心赋予漆器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在这片孕育匠心的沃土上,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年轻学子正接过传统的接力棒,让千年漆艺在时光淬炼中焕发新生,学子们在实践中磨砺技艺,在创作中感悟匠心,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漆艺新锐。他们的作品在各类展览与比赛中屡获佳绩,不仅赢得了业界的认可,更为非遗漆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上一篇:长艺金生|董竞远: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攀登之路上,惟有勇者无惧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