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为进一步深化艺术工程系人才培养工作,8 月 25 日上午,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艺术工程系在天工楼 1-203 会议室召开 2025 年秋季学期教学赋能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会议紧扣学院 “十五五” 教学质量新突破战略任务,聚焦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下的教育变革趋势,结合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反馈意见,深入研讨如何契合学院 “非遗 +” 艺术工程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魏文芳、艺术工程系主任王宗元、各教研室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出席会议,艺术工程系副主任周丽皎主持会议。
此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 “专业组群发展” 为核心,突出特色化建设方向。艺术工程系计划构建 “底层共享、中层独立、高层互选” 的课程体系 —— 既通过 “底层共享” 打破专业壁垒、夯实学生基础素养,借助 “中层独立” 保障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依托 “高层互选”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差异化职业发展规划;又能以该体系为纽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为 “非遗 +” 专业群人才培养筑牢课程根基。
魏文芳副院长在会上强调,人才培养方案需深度契合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以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核心目标,因此方案必须始终坚持 “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将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体系设计环节,需严格运用 “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六步骤法,构建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任务为引领、以行动为导向” 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切实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魏副院长提出,要以 SDG 教学模式为蓝本,系统开发 “金师金课” 一方面通过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培育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围绕 “非遗 +” 特色打造优质课程,双管齐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此外,他特别关注青年教师发展,指出 “青年教师的稳定与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明确学校将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通过 “师徒结对”“外出研修”“科研立项支持” 等举措搭建发展平台,支持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实现双向突破。
自由讨论环节,与会教师围绕 “课程体系优化”“专本贯通培养路径”“师生互动机制完善” 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针对课程体系,教师们建议在 “底层共享” 模块增加数字化技术基础课程,适配人工智能时代技能需求;关于专本贯通,大家提出需联合本科院校明确人才培养衔接标准,细化课程对应关系;在师生互动方面,建议通过 “线上答疑平台 + 线下项目工坊” 结合的方式,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指导。教师们积极建言献策,为方案修订提供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与会领导对教师们的专业思考与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就相关议题逐一作出回应,明确了后续优化的具体方向。
会议最后,艺术工程系主任王宗元就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出三点明确要求:
1.锚定地方需求,推动协同育人:需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脉络,立足荆州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艺术工程学科前沿动态,科学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艺术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同时统筹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布局,以目标体系为指引推动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竞赛实践等)深度融合,实现 “知识传授” 与 “能力培养” 的协同递进。
2.聚焦非遗特色,彰显专业优势:要充分发挥系部 “非遗 + 艺术工程” 的办学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撰写中紧扣 “非遗专业群” 核心 —— 从课程内容设计(如融入非遗技艺传承模块)到实践环节设置(如非遗工坊实训),均以 “小切口、深挖掘” 的思路突出专业特色,避免同质化,打造辨识度高的人才培养品牌。
3.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技艺创新:需进一步加强与荆州本地非遗企业、文化机构的合作,通过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开发项目等方式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 “真实项目实践” 中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既提升职业技能,又增强文化自信,最终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的召开,为艺术工程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明晰了方向、凝聚了共识。下一步,艺术工程系将以此次会议为重要契机,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更高标准推进 “非遗 +” 艺术工程专业群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 “懂技艺、善创新、有文化” 的高素质艺术工程类专业人才,助力学院 “十五五” 教学质量新突破战略落地见效。
<< 上一篇:非遗传承再获突破!我校两项职教案例荣登省级榜单
>> 下一篇:没有了